在这波诡云谲、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的激荡之年,勇敢者敢为人先,定力者行稳致远。
近期,汽车行业关于“卷”的话题,甚嚣尘上。先是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车企大佬关于“卷”话题的不断发酵;再是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贾可博士的的激烈批评,让人心情非常沉重。我为行业感到担忧,现在行业到处都充斥着内卷的负能量,让人喘不过气来。
贾可提到了中国汽车内卷六种怪现象:卷成本(偷工减料,造假售假)、卷技术(哄骗伙伴,抄袭技术)、卷资金(拖欠货款,代币伺候)、卷用户(平息事端,连蒙带哄)、卷关系(上下腾挪,左右逢源)、卷舆论(混淆视听,水军盛行),真是触目惊心!
最近,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也发话了。他在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上针对当下行业发展的焦点问题,提出了关于新时代汽车产业生态的八个思考,并大声疾呼:再不纠正“卷”,就会扭曲整个产业的价值观!此话掷地有声,振聋发聩!
作为一名汽车人才工作者,在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和潮起潮落的销售数据中,我感受最深的是,内卷对创新的扼杀。
汽车行业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,上游供应商被迫不断降低价格,以至于利润微薄,难以支撑技术研发,即使新研发出的产品也因为价格战不被企业采用。那些本该投入创新的资金,被迫用于应付无休止的价格战。
更为恶劣的是,一些企业为了短期利益,选择抄袭他人的技术成果,将供应商辛苦研发的技术据为己有。这种哄骗行为不仅打击了供应商的积极性,也彻底破坏了行业的创新生态。
试想一下,如果行业内没有一家车企愿意为创新买单,那么整个产业链都将在泥沼中挣扎。长此以往,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将面临枯竭的危险。而没有创新,汽车行业何谈新质生产力?
内卷不仅让创新成为无源之水,对创新的主体和核心要素——人才的摧毁同样令人心痛。在一些汽车企业,过度加班已成为常态,员工被迫在高压下工作,身心疲惫、痛苦不堪。
我曾经提过,过度加班会侵蚀人才的创造力,也让他们难以保持对工作的热情。曾有一位在国内某知名车企工作的工程师透露,他每周工作超过70个小时,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他感到身心俱疲,最终选择离职转投一家更注重员工健康的外企。
内卷造成了人才的滥用。
那些被价格战裹挟的企业,全价值链都在支持营销,不仅市场人跑市场,研发人也要跑市场。这看起来是好事,全员目标统一,但是让所有人都去支持营销并不合理。更有甚者,要求全体员工参与卖车,卖不出去扣发工资。这种不科学、不合理的KPI对人才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。
内卷带来的频繁裁员同样对人才造成了巨大伤害。
大规模的裁员不仅让许多核心技术人才流失,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内部士气和外部形象。有的企业需要人才之时求贤若渴,狠狠砸钱挖人;裁员之时也“狠”,上午还在上班,下午就要求立马签字走人,毫不留情。“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”的薄凉作派,令人才寒心。
付于武在演讲中说,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宽松环境,而当前的内卷现象正是对这种环境的最大破坏。今年“汽车专业是冷门专业吗”上了微博热搜也是令人意外,据说是新浪微博在高考结束后随机采访了一些本届考生的家长,想看看汽车专业会不会成为这一届学子的主要选择,结果是十个里面还不到一个。尽管媒体们纷纷“拨乱反正”,但内卷所产生的负面能量对人才的深远影响,值得行业反思。
我认为,内卷的底层逻辑是竞争,它应当指引车企变得更强,而不是降维打击、透支成本和信任。也就是尹同跃所说的“向上卷”:卷技术、卷品质、卷服务,而不是“向下卷”。
不可否认,在卷的初期,通过卷价格刺激了行业消费,通过卷成本倒逼企业降本增效、改善经营。其实,卷出成效之后,就应当适可而止,而不是一味的卷下去,过度的卷,企业没有未来,产业也将万劫不复。
广汽董事长曾庆洪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说:“广汽不反对价格战,也不怕打价格战,但是要有理性和有底线,不能过度。让利可以,但让本就有问题,不可持续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卷没了创新,卷走了人才,卷低了品质,卷跑了用户,更妄论品牌向上与国际化,产业终将难以为继。
在这波诡云谲、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的激荡之年,勇敢者敢为人先,定力者行稳致远。要打破内卷的恶性循环,汽车行业必须做出深刻反思和重大调整,坚持真理、保持定力,旗帜鲜明地反“卷”。
在我看来,秉持长期主义的理念,不遗余力地坚持技术创新,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赢得市场;一如既往地珍爱人才、培养人才,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,尊重和激励人才的创造力;规范市场竞争,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,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,方是破局之道。(文丨朱明荣,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)